博物馆文物专用照明标准是为了确保文物在展陈过程中既能被清晰观赏,又能得到良好的保护,避免因光照导致的损害。以下是我国现行的主要标准和设计要点,供您参考:
一、主要标准依据(国内)
1.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JGJ/T 135-2013)
2.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3.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规范》(GB 50186-2011)
4. 《博物馆照明技术规范》(SB/T 10526-2009)
5. 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技术导则
二、文物照明的核心控制要点
1. 照度控制(照度 = 光的强度)
文物的材料不同,对光的敏感性不同,因此照度控制非常关键:
| 文物材质 | 推荐照度(lx) | 年曝光时间(小时) | 备注 |
| 极敏感文物(纸张、丝绸、染织品、水墨画等) | ≤50 lx | ≤300小时 | 可采用感应控制或限时照明 |
| 中度敏感文物(油画、漆器、皮革等) | ≤150 lx | ≤1000小时 | 注意紫外线过滤 |
| 低敏感文物(陶瓷、金属、石器等) | ≤300 lx | ≤3000小时 | 可使用较高照度加强观赏性 |
2. 色温与显色性
- 色温推荐:2700K~3500K 为宜,尽量选择暖白光,以增强文物的质感和历史氛围。
- 显色指数(CRI):Ra ≥ 90,部分高标准博物馆要求 Ra ≥ 95,以真实还原文物色彩。
3. 光谱控制:紫外线与红外线防护
- 紫外线(UV)危害大,推荐使用无UV LED光源。
- 紫外线辐照度应小于 75μW/lm(或按更严标准:<10μW/lm)
- 红外线应尽量削减,避免文物表面升温。
- 建议使用具有UV/IR过滤膜的灯具或外加滤光罩。
4. 照明方式
- 常见方式:顶光、侧光、背光、底光、局部重点照明。
- 推荐使用可调角度灯具或轨道射灯,灵活调整光照方向。
- 光源遮蔽和控光技术也很关键,避免眩光和反光干扰观众视线。
5. 智能与人因控制
- 安装自动感应照明(如红外感应、时控开关),减少文物暴露时间。
- 使用智能调光系统,可根据展览时间、人流量调节亮度。
- 建议配合展柜照明与整体环境照明协调,避免明暗反差过大。
三、其他补充建议
- 灯具应具备低热辐射、可控光斑、高显色性、无闪烁等性能;
- 推荐选用高品质的专业博物馆照明品牌,如 ERCO、Luceplan、博物馆专用 LED 厂商;
- 在重要展品处应结合光照数据进行老化寿命评估,并定期检测照明环境;
- 展品布展初期需进行光照模拟分析,避免现场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