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智能灯光设计
一、设计目标与原则
用户目标:舒适、节能、易用、可扩展、与语音/智能家居平台(如Apple HomeKit/Google Home/Alexa)集成。 设计原则:尽量无线减少布线,但照明灯具仍需电源;关键节点冗余;分区控制、场景优先;安全与OTA升级能力。
二、总体架构(逻辑)
1. 终端层(灯具与传感器)
无线智能灯具(内置网关或接收器),支持色温/亮度调节(可选RGB)。智能开关/面板(无线、替代原有墙壁开关)。 运动/占用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用于自动触发与日光补偿)。门窗/人体/场景触发器(遥控器、场景键)。
2. 网关 / 控制器层(选配)
家庭网关(Zigbee/Hue桥/Thread Border Router 或 Wi-Fi 网关),桥接到云或本地控制器。
可选本地控制器(Raspberry Pi / NUC + Home Assistant /本地控制逻辑),用于离线优先、低延迟场景。
3. 上层平台
手机 App、语音服务(Alexa/Google/小爱)、定时/自动化规则、OTA 管理。
三、协议与技术选型(优先级建议)
Zigbee / Thread:低功耗、Mesh 自愈、倾向灯具与开关场景(推荐用于大多数家庭/办公)。
BLE Mesh:适合点对点快速控制、占用传感器与开关(中小项目可用)。
Wi-Fi:直接兼容手机/云、带宽高但功耗和AP负载高。适合需要视频或大量云交互的环境。
选型建议:以 Zigbee/Thread 为主网(灯具、开关、传感器),路由器/网关使用以太网接入互联网;重要场景(厨房/走廊)保留有线开关或双控方案以备不联网时使用。
四、照明分区与控制策略
分区:按功能分区(入口、客厅/公共区、厨房、餐厅、卧室、走廊、会议室、展示区等)。每区可独立控制/场景化。
场景:阅读、观影、用餐、休息、晨起、离家、夜灯(低亮度)等。场景可绑定色温(暖/冷)、亮度与灯组。
自动化规则(示例):
夜间走廊自动低亮度打开:人体检测 + 时间窗(23:00–6:30)。
日光补偿:光照低于阈值并有人时提升室内亮度。
节能离家模式:离家后 5 分钟全部关闭(通过手机地理围栏或面板手动触发)。
五、器件清单(BOM)示例(按功能)
以下为常见规格与数量估算(根据空间大小调整)
1. 灯具
智能筒灯 / 筒灯改造驱动(DALI/0-10V/内置Zigbee/Thread) — 若干(按房间灯位)
智能吸顶灯(卧室/客厅) — 若干(带可调色温/调光)
智能轨道灯 / 展示灯(展示区) — 若干
2. 开关与面板
Zigbee/无线智能墙壁开关(中性线/无中性线型号) — 若干(按现有开关点)
场景控制面板 / 触控面板 — 可选
3. 传感器
人体/占用传感器(微波或红外) — 入口/走廊/公共区若干
光照传感器(用于日光补偿) — 客厅/厨房等若干
4. 网关与桥接
Zigbee/Thread 网关(含以太网口) — 1 个(每户/每层)
备选:Home Assistant/本地控制器(Raspberry Pi + SD卡 + UPS)
5. 配件/电源
LED 驱动(符合灯具功率)
就地电源和接线箱、面板支架、天花支撑件
6. 其他
语音助手设备(若需)
备用传统机械开关(关键位置冗余)
六、电气与安装注意(关键点)
智能无线只解决通信,灯具仍需交流电源布线,确保每个灯位有合规电源线与接地。
若使用“无中性线”智能开关,确认现场是否满足(多数老房无中性线)。推荐优先使用有中性线型号以保持稳定。
网关建议放在楼层中心、远离大功率干扰源(微波炉、变频器)。
Mesh 设备需至少有 1–2 个“路由器型”设备(通常为恒电源的智能灯具或专用路由器节点)以保证网络覆盖。电池供电的传感器通常为端点不充当路由。
七、网络/安全(必须注意)
网关与云通信应使用 TLS;设备固件支持签名式 OTA。
默认更改设备/网关默认密码、启用固件自动更新策略、使用私有 VLAN 将 IoT 设备与办公/家庭主网隔离。
备份配置:导出场景/自动化规则配置(云或本地)以便恢复。
日志策略:保存关键设备日志 30 天(便于故障排查)。
八、示例房型(以 3房2厅住宅为例)与推荐配置
(假设:客厅 6×4m,餐厅 3×3m,主卧 4×3.5m,次卧与书房各 3×3m,走廊/玄关)
客厅:1 个智能吸顶灯(主光源)、4 个智能筒灯(局部补光)、1 个光照传感器、1 个运动传感器、墙面场景面板。
餐厅:1 个智能吊灯(带色温与调光)。
主卧:1 吸顶灯 + 床头智能开关(场景/读书灯)。
次卧/书房:吸顶 + 台灯(智能插座或灯具)。
走廊/玄关:运动感应夜灯(低亮度模式)。
公共网关:置于玄关或客厅电视柜(以太网接入)。
九、典型控制拓扑图(文字描述)
手机 App ↔(Wi-Fi)↔ 家庭路由器 ↔ 网关(以太网) ↔ Zigbee Mesh ↔ 灯具 / 传感器
(语音设备通过云或本地桥接与网关交互)
十、实施步骤与时间线(快速可执行版)
1. 现场勘查(1 天)— 记录开关点、中性线、有无暗盒、天花尺寸与功率需求。
2. 方案确定(0.5–1 天)— 确定产品型号、网关位置、分区与场景。
3. 采购(视货源 3–14 天)。
4. 预布线/改造(1–2 天)— 若需补中性线或新增暗盒。
5. 安装灯具与网关(1–2 天)。
6. 设备配网与场景编排(0.5–1 天)。
7. 调试、覆盖测试与用户培训(0.5–1 天)。
8. 交付文档(设备清单、账号、备份文件、恢复步骤)。
注意:以上为示意周期,实际取决于房屋规模与采购速度。
十一、调试与验收要点(验收清单)
每个灯具响应时延 < 300 ms(本地控制)或按项目要求。
场景切换无闪烁、无可感知断层。
Mesh 覆盖率:在最远灯具处仍能稳定通信(RSSI/链路质量测试)。
自动化触发准确(例如夜间走廊 95% 人体触发率无误触)。
用户手册与管理员账号交付完成,默认密码已更改。
十二、扩展与可选功能
DALI / KNX 网关:若需与专业照明控制系统集成。
能源监测:在配电箱加装能耗监测模块用于细分灯具能耗分析。
第三方平台接入:酒店 PMS、办公楼 BMS 集成。
场景同步:与窗帘 /空调联动实现“回家/离家”一键场景。
十三、常见问题与建议
老房子没有中性线:优先选支持无中性线的智能开关,或走替换灯具(智能灯具 + 原开关保留机械断电)。
网络拥塞:IoT 建议放在单独 VLAN,减少 Wi-Fi 直连设备(用网关桥接)。
延迟问题:关键场景(入户灯)保持本地自动化不依赖云。
备份与恢复:定期导出场景配置与固件版本信息。
十四、交付物(可直接交付给客户/电工)
分区平面图(标注灯位、开关、传感器、网关位置)。
设备清单(型号/数量/电气参数)。
接线图(每个开关/灯具接线说明)。
场景列表与自动化配置表。
调试/验收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