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场所的照明,不仅要满足基本的视觉需求与用餐舒适性,更是传达菜系文化与餐饮定位的重要手段。不同菜系的文化基因、色彩倾向、情绪基调和空间需求不同,因此灯光设计应“因菜而异”,精准呼应其独特性,让光线成为“看得见的味道”。
以下是各类常见菜系中,照明如何辅助表达其特色的设计思路:
一、中餐——文化厚重,讲究氛围与含蓄之美
适配灯光策略:
以\\暖色调灯光(2200K–3000K)\\为主,营造温润、含蓄、团圆的氛围。强调“见光不见灯”,注重局部打亮、整体低照度。强调空间层次、材质的阴影关系。
川菜/湘菜等辣味系:适当提高对菜品的照度(150–250lx),使用\\中性光(3500K)\\呈现菜色红亮、油润。
淮扬/粤菜等精致细腻系:采用显色性高(CRI>90)的柔光灯突出菜品精致,使用可控的聚光塑造精巧感。
餐厅空间表现:可通过灯笼、竹编罩、木格栅透光等形式烘托传统东方意象。
二、日料——极简克制,讲究自然、静谧与清洁感
适配灯光策略:
以\\低亮度、无眩光、中性偏冷(3000K–3500K)\\为基调,追求“光如禅意”的视觉表现。重点照明菜品,压低背景亮度,制造“静水流深”的气场。
生鱼片等冷菜类:用\\显色性极高的冷光(4000K)\\还原食材原色,尤其是鱼生的晶莹通透感。
空间表现:大量使用隐藏线光、纸质或木质灯罩,以柔化边界,突出留白与质感。
三、西餐——强调精致、仪式感与层次性
适配灯光策略:
西餐讲究一道道出餐,灯光需配合节奏,形成“主角式打光”氛围。使用\\柔和聚光灯(2700K–3000K)\\打在餐桌中心,边缘过渡柔和,凸显菜品摆盘。
牛排类:略高照度、暖白色聚光,突出肉质油光、表面焦化
甜品类:使用侧向打光提升立体感,可适当加入粉橙色滤片突出甜感氛围
酒区或长餐桌:吊灯或线性灯具分布均匀,配合暗区过渡形成节奏感
四、东南亚菜系(泰、越、马)——色彩丰富,香料感强,热带调性
适配灯光策略:
采用色温偏暖的灯光(2500K–3000K),加重橘黄、琥珀调,强调香料的浓烈感和食物色彩饱和度。适当加入局部彩光点缀(如绿色、金色灯光)。
空间建议:利用穿孔板、藤编灯罩、彩色玻璃灯等营造热带异域情调
特色设计:多层投光制造光影交错感,唤起热带阳光穿透感
五、韩餐——热气腾腾,社交氛围浓,注重实用与年轻感
适配灯光策略:
色温偏中性或略高(3000K–4000K),整体光线要“干净”,菜品照度要足够,以突显烤肉、锅物热气。注重高反射率材质与光线的互动。
空间氛围:搭配工业风吊灯、不锈钢灯罩等,创造轻工业或“街头韩式”感
年轻化表达:可结合RGB灯带营造“韩剧风”局部色彩点缀
六、西式快餐(汉堡、披萨、炸鸡)——快节奏、明亮感、青春化
适配灯光策略:
主光色温偏高(4000K–5000K),整体照度较高,营造清爽快捷印象。重点突出食物色泽(金黄、红褐)和品牌色调,常结合品牌主色做灯光氛围设计。
照度设计:餐桌上方聚光 200–300lx,空间平均照度约500lx
搭配元素:金属吊灯、PVC反光墙面,增强视觉刺激和清洁度
七、轻食/健康餐——清新、自然、强调绿色与健康
适配灯光策略:
使用高显色性中性光(3500K–4000K),突显食材原色。整体空间偏自然光感,配合绿植和浅木色调,强调通透与新鲜感。
空间照明:采用大量漫反射光和线性照明,塑造纯净自然的视觉
菜品表达:控制炫光,强调叶菜、果蔬的绿色与水润质感
总结:灯光是“可视化的味道”
要在餐饮空间中精准传达不同菜系的特色,灯光设计必须理解:
视觉中的“味觉联想”逻辑(暖光=热辣;冷光=清淡)
文化与饮食之间的隐性共鸣(光影=空间性格)
美学与功能的双重平衡(看得见菜、看得舒服)